霞喀羅古道

        霞喀羅(Syakaro),泰雅族語是「烏心石」的意思。古道海拔介於1,300公尺~2,300公尺之間。它擁有豐富的歷史及人文內涵,同時也以自然風光著稱,尤其以楓紅最為聞名,吸引無數旅人前往賞楓。霞喀羅國家步道是依循日治時期「鹿場連嶺古道系統」中,霞喀羅警備道路與薩克亞金警備道路路線規劃而成。西端的起點在五峰鄉的清泉部落,從清泉到霞喀羅入口有14公里的道路可行駛汽車, 進入登山口後是緩上升坡,沿途景觀秀麗,人工林以柳杉為主

        田村台駐在所,建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西側小丘設有四門巨砲。古道專家楊南郡說:日本人在這條警備道沿線總共設置了廿五個駐在所,可以說是全省密度最高的地區,可見驃悍的泰雅族給日本人多大的壓力。如今巨炮雖已不復見,傾圮的土牆仍略可體會到巨炮的威力。

        過2K附近出現楓香及槭樹,偶見幾棵楓紅,大部分則是葉色翠綠。倒是古道上散落著各種落葉,紅、棕、褐,編織著古道路面,走來十分柔軟。楢山駐在所成立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後改名為青山派出所,現已剩屋舍的夯土及駁坎等遺跡。朝日駐在所遺址。白石派出所昔稱薩克亞金駐在所,已廢棄,山友路過此地總會在此稍事休憩。過白石派山所後,一路下坡直到白石吊橋,坡度才稍緩。然而過吊橋後不久,步道有兩處嚴重崩坍,走在崩坍處有幾分危險,近期內可能不會有太多的改善。

        白石吊橋建於大正10年,跨越薩克亞金溪,橋長145公尺。民國63年曾整建,橋橫跨溪谷連接兩邊的山壁。原來通過小吊橋的步道已損壞,改道下切涉水過溪。在這裡水流平緩,河水清澈,在這裡休息是不錯的選擇。河岸的另一端有美麗的楓香林,應是人工栽植。從溪底爬上陡升坡,進入馬鞍之前就是在河床上所見的楓香林。

        養老入口是新竹大多數遊客入山的入口,因為這裡的交通比較方便。 走古道學習跨人文領域,感受與登山完全不同的情境。今天走這條古道對我而言,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歷史情懷,卻有幾許浪漫的憧憬。聽說霞喀羅古道的楓紅美得讓人陶醉。想親睹此地的風采已久,卻因路途遙遠不易成行,而今終於成行。儘管沒有瀾漫讓人陶醉的楓紅,霞喀羅還真的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