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段落
ToggleD01:王道之中豎是什麼
D01-2012/3/19 三橫一豎是指北橫,中橫,南橫加上南北縱貫這三條橫貫公路的一條公路。其中這一豎的說法有好幾種,有些人認為這一豎是指台3線,而我的想法是採取最接近中央山脈的公路為準。因此我選擇了台21線(含青(茶)山產業道路和嘉129)+台14+台14甲+台7甲為一豎。這四條公路合成了”王“字,大家稱之為”鐵馬王道“或”三橫一豎“。完整的王道應該是要從每一條公路的起點0K開始騎到終點,但是中橫自921地震後至今仍處中斷的情況,所以要真正騎完王道還得等到中橫修復完工。
起點:甲仙
任何具挑戰性的活動行前一定要先有計劃,上網參考車友的記錄是最省事又安全的好方法。有了計劃還要有伴同騎,才能增加樂趣與安全。感謝上霖兄陪我同騎這段艱辛的旅程。3/19(一)早上07:00請復源兄從高雄同行到甲仙,幫我從甲仙把汽車開回高雄,讓我們省去了從高雄市區到甲仙半天的騎車時間。約08:30抵甲仙,整裝後在復源兄祝福下吉時出發。
台灣地形山多平原少,高山又多高聳陡峭,在崎嶇的山路騎自行車本來就是十分具有挑戰性。熱愛自行車運動的人,平日總喜歡悠遊山間林道,創造出許多聞名的自行車路線,三橫一豎就是其中之一。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路線,心想我應該不可能去騎它。然而當你聽久了,思考久了,膽子就會變大一些,慢慢的就會想去挑戰它,完成它。
那瑪夏
甲仙到那瑪夏鄉民生村的路程,多年前已騎過二次,當時剛開始騎車沒什麼經驗,換檔的經驗不足,全靠蠻力踩踏。記得途中有幾處上上下下的坡道,沿途風景優美。幾年前的八八水災,沿途居民遭受空前的災難,吃盡了不少的苦,自然景觀面貌也有了巨大的改變。
大自然的力量,無人能擋,災變後各相關單位齊力整修各項設施,雖已歷經三年多,要恢復往日面貌還得要持續努力。今天我們靜靜的騎車經過,默默的祝禱上蒼慈悲,能免除受難者的一切苦痛,保佑這裡的子民平安,幸福。
11點多經過民族村,午餐在這裡點了炒飯。大概是老闆認為我們騎車流了許多汗,需要多補充鹽分,炒飯吃起來特別鹹,還好有提供免費的清湯可以調配。甲仙到民生村往茶山的叉路口約32公里,上升海拔376公尺,這樣的坡度算是非常緩的坡度。要特別提醒的是青(茶)山產業道路約7公里的路程,是一路上坡直到看到右側路旁的茶壼地標才結束, 之後就是一路下坡到茶山村,
這是第一階段的挑戰。爬坡途中,路旁透空處可俯瞰楠梓仙溪流經那瑪夏鄉,在這裡山勢並不高,八八水災時平面道路崩塌交通中斷,然而空中交通工具卻也無法順利進出,人類科技發明遇到天災地變,還是有許多束手無策的地方啊!雖然時序已進入春天,氣溫舒適,然而中午時分,在太陽直射下,無風而有點悶,騎車於陡坡上可真是辛苦!
茶山
茶山的茶葉產量並沒有如地名那麼多,不過苦茶油是這裡的特產,有需要的人可在這裡購買。市區是交通的主要叉路口,從這裡可通往曾文水庫的大埔,民生村的村民經常從這裡來往嘉義,台南,高雄。出市區約在嘉129/26K處,是下坡的終點,接下就換成上坡續往新美村。
新美橋的主體結構已完成,應該不久就會完工通車,這麼壯觀又美侖美奐的新橋,以後應該不容易再受創了吧!已下午三點過了,還沒越過新美村的山頭,估算一下,到龍美時大概已天黑了。騎自行車於陡坡時,千萬別一直想著什麼時候才會有下坡。此時只要看著路面,以穩定的速度踩踏,這樣才不會心浮氣燥,壞了情緒。經過一番努力,終於來到新美市區,先找家7-11休息才是上策。哦!不,在這裡應該是要找柑仔店才對,有人聚集的地方,就不難找到。有上坡就會有下坡,約嘉129/17處是下坡路段,一路下滑到達娜伊谷入口的山美橋。八八水災也讓這裡受重創,復建工程也仍持續進行中,盼望新的工程,更能經得起考驗。
達娜伊谷
過山美橋,往日景觀現已不復存在,先前村民辛苦復育的高山鯝魚,大都已流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全體村民同心協力復育下,往日的美景會再度呈現。下午四點半,接下來的11公里要上升海拔600公尺,坡度可不小。一出山美部落,公路就呈之字 髮夾彎上升,一個過完又接著另一個彎。五點過後,從後方超越我們的預拌混泥車,大卡車呼嘯而過,他們剛收工正趕著回到溫暖的家。 卡車上坡時也頗吃力,排出濃濃的黑煙,和著重重刺鼻柴油味。
此時上坡的我們正大口大口的換氣,更加重了這段路程的困難度。山上的夜晚總比平地來得快,距龍美還二公里多,左前方有一間看來還不錯的餐飲店,黃色的燈火已全開,誘惑著我。善待自己,停下來喝點吃點什麼,慰勞一下自己吧,今天也夠努力了。今晚的住宿還沒預訂,出發前已上網查好距龍美1.8K有家民宿,龍美叉路口也有一家民宿。最後決定騎完嘉129,做一個完整的段落結束。今天騎過新美,山美,龍美,龍美不知道是不是台語的”攏總水”。
D02:龍美(阿里山公路)
D02 2012/3/20民宿老闆也經營了一家小吃店,早餐就在這裡用餐(住宿不含早餐)。別以為住宿不含早餐,就以為老闆不好,其實老闆還不錯啦。舉例來說,吃完早餐我把手套留在店裡,老闆還開車專程幫我把手套送來,是不是”足感心”呢?
剛出發往山下看去,昨晚的上坡路段清晰可見,為自己鼓鼓掌,好厲害!阿里山公路以開車方式來過好多趟,卻不曾注意那裡是上坡或下坡;只約略知道龍美,接下來是隙頂,石桌,十字路,看到二萬坪阿里山就快到了。大體上來說阿里山公路一路都是上坡,但是仔細分析,還是有幾個較大的下坡再上坡的地方。從龍美到隙頂,
到了隙頂有段下坡,這段下坡不長。之後就要上坡。在還沒到石桌前有一個約2公里的下坡,接著騎2公里的上坡石桌就到了。過了石桌是一段很長的上坡路段,一直到十字路前2公里才有下坡,過了十字路市區一直到阿里山,就不再有下坡了。
阿里山
自從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阿里山
風景就異常熱鬧。誰能想像得到幾十年前的一句”123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和”高山青”這首歌,會造就阿里山今天的盛況呢?以往在非假日阿里山公路是決不塞車的,現在的阿里山公路,是時時可見遊覽車絡繹於途。今天是星期二,這幾天適逢櫻花季,一早上山的大小車輛非常多,想必阿里山的停車場又要爆滿了。雙線的公路並不十分寬敞,遊覽車一多
,對騎自行車的我們來說,安全的壓力相對增加了許多,有大車超車時得特別握好把手,控制好行進方向。阿里山風景區大門前的遊覽車大排長龍,就連腳踏車都得停下來耐心等候。中午抵阿里山加油站,我們此行的目的不是來湊熱鬧的,加油站辦公室有賣泡麵
,也提供熱水,就這樣在加油站內 吃泡麵。
塔塔加
離開阿里山風景區門口續往塔塔加
前進,沿途停車格也都停滿了車,還好都只是小型車,整條馬路頓時寬敞了許多,心情也輕鬆了許多。 這段約二十公里的路程,已騎過好幾趟,路況已十分熟悉。重要的地標是塔塔加停車場台18和台21的交會點,過了這裡,一路下坡就可直達和社。此時要特別注意安全,別衝太快。在夫妻樹想請遊客幫忙拍合照,發現居然有位年輕人,騎一輛淑女車來到這裡,太不可思議了。佩服!佩服!實在很難想像,他是怎麼從嘉義市上阿里山,再一路來到這裡。
和社(宿)
今晚的住宿計劃是騎到那裡就住那裡,我們在知道和社台大森林教育中心有提供住宿,到這裡時也已不早,就決定在此過夜,只是住宿費貴了許多許多。
D03:和社
D03 2012/3/21離開和社一路沿著陳有蘭溪往北行,多年來連續暴雨的侵襲帶來的災害仍處處可見。政府投入不少財力,人力重建,至今各項工程仍在進行中,可見復建工程的艱鉅。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各媒體喜歡在每年雨季來臨,有災損傳出時才再度進入採訪,屆時又是重複那一句”距離上一次災害,已經過X年,便道工程卻仍遇水就毀”。就是看不到這些媒體在平時,好好的觀察探究自然力量與人力的懸殊差異,以及人類能力的局限。真有心報導的媒體,真希望他們做長時間的觀察記錄報導。
筆石
筆石,這個三十多年前就已熟悉的地名。每次經過這裡總會想找找看,那年在這裡過夜的地方。朝福兄提供的葡萄美酒,讓我和上霖兄至今仍難忘它的香醇。三十多年前朝福兄說只要到筆石,說出他的名字就可找得到他的家,今天騎腳踏車,本想打電話問朝福兄,這個辦法還可行嗎?只是最後沒有付諸行動。
出發前上網看了別人的記錄,其中有”龍神橋”的里程。我不知道它有什麼特別,沒仔細分辨還誤以為是神龍橋。今天過橋前,才發現龍神橋可是重要的橋樑。這裡是台灣重要河流之一的濁水溪和陳有蘭溪的合流口,以後一定會特別記得這座橋。
水里
水里往日月潭方向右轉後就是上坡,在進入頭社前才有下坡,昨晚已先了解今天的路程,所以就只顧著踩著踏板,別受上坡影響情緒,途中還有一面標誌,連續爬坡建議牽車行,我們當然沒有採納建議。踩著踩著頭社比預期的早到,那麼日月潭就不遠了。過水社隧道,就可看到日月潭潭水,通過前還是先休息一下,在這裡才剛結束頭社到水社的上坡。
日月潭
日月潭和阿里山一樣是陸客遊台灣必到景點,停車場照樣是遊覽車爆滿。我們只是從外圍經過,找個景觀優美的地方,拍張相片曾騎車路過此地即可。過日月潭往埔里路口,又是一路下坡直抵埔里市區。中午了該先填飽肚子,飯後到地理中心公園小憩一下。前一陣子報紙討論檢討遊客在溪頭風景區佔用長椅,休息的問題。休息是為騎更長遠的路,在這裡遊客並不多,我們找了廁所旁的椅子休息了幾分鐘,雖只約十多分鐘,卻是我們在下午騎到清境的原動力。
埔里
埔里到霧社約23公里的路
程,在人止關之前是緩上坡的輕鬆路段。不巧今天有好幾個段落在重舖柏油,那股熱氣 再加上柏油味實在不好受,偏偏剛通過一段,不久又有一段。好不容易騎到人止關,施工路段真的沒有了,又可呼吸到新鮮空氣。
霧社
霧社是我們爬山時經常路過休息的地方,這裡的超商已來過好多次。來到山上總得在這裡消費一下,金額大小不論。四點剛過,到清境約還有八公里,今天應不會摸黑騎車。過了霧社坡度明顯增大了不少,剛開始是之字上坡,轉個彎向右下方俯瞰,即可看到萬大水庫。這幾年台灣的山區有幾次暴雨出現,大量雨水集中的沖刷,給河床帶來大量的砂石,河床也因而急速墊高。山谷中的碧湖只剩少量的水,大部分只見湖底的泥沙。
綠園民宿
五點半左右,來到常來吃飯的見晴山莊,我們在網路預先看好的是旁邊的綠園民宿。找到了老闆,她說今天民宿關了,因為沒人進住。眼看就得再找一家問看看,離開前再向老闆說明,昨晚我曾以電話詢問,因為我們是騎腳車,沒把握能不能趕到,因而不敢預約。老闆聽了之後,終於答應讓我們住,還讓我們升級四人房,感恩喔!
D04:清境
D04 2012/3/22出發前先到見晴山莊旁的停車場,這裡有一塊遠眺中央山脈群峰的觀景圖,最近剛換新。每回來這裡 用餐,都會來這裡複習這裡的中央山脈群峰,多少總會回憶起,當時能安縱走,南華奇萊登山的情景。合歡雪季剛結束,今天是非假日,遊客不多,一路騎來道路顯得寬敞了許多。青青草原山坡上有一群綿羊正在吃草,拿起相機拍了幾張。突來傳來一陣騷動,馬路上衝出一大群綿羊,
牧羊人正趕綿羊要到草原,難得看到羊群行走於道路上。
從埔里騎車到武嶺,或從水里到塔塔加,是許多車友想要完成的目標。能分別在一天內完成這兩條路線的人有鐵腳,鐵屁股的封號。我還沒有勇氣接受這樣的挑戰,不過騎車上武嶺,倒是想蠻久了。上回騎北橫加中橫時雖曾從大禹嶺上武嶺,然而那只是十公里的路程,並不會太難。今天上武嶺這一段昨天已完成埔里到清境,剩下的部分坡度雖然更陡,卻已剩二十多公里,多努力一下就可完成。
在清境最高的超商補充了水和午餐,此時來了兩位車友,其中一位還是遠從德國來的。短暫聊了一下,知道那位德國來的車友,居然已經環島過二次,帶他一起騎車的台灣朋友,埔里到武嶺也已完成過五次。哇!高手可真多啊!看來剩下的里程,好像也沒那麼難的樣子。
合歡山公路因爬山的關係,已非常熟悉,地名,里程數也大概都已有概念。鳶峰是下一個主要休息的地方,抵達時也剛好是中午的時候,在這裡用餐午休是一個理想的地方。喜歡欣賞中央山脈的人,從這裡開始一直到小風口都是視野非常棒的地方。
昆陽、武嶺
昆陽是最後一關挑戰,在清境相遇的德國車友,在這裡再度碰面,就合照一張紀念吧,我們相信下一次碰面地點一定是武嶺。雖然是正午時分,天氣,體力也都還不錯,很快地武嶺就到了。這是值得回憶的旅程,把車子扛上觀景台拍照是一定要的,照相時也一定要有一張是把車舉起來。這樣做並不是要炫耀什麼,其實也沒有什麼好炫耀的。
完成這段路程的人,可能已有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只是對我們來說它是我們人生中一個值得回憶的部分。
接下來的里程,幾乎都是下坡,晚上住梨山是一定可以完成的目標。下坡不必再用力踩踏板,卻得特別注意安全,下坡的危險度是最高的。控制好下坡速度不要太快,專注路況,注意來車,這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注意事項,不得不慎重。
台8公路88K的里程牌,上一回沒仔細注意就過頭了,這回特別留意,終於留下了一張照片。做這種事好像有點無聊,但是據報導,還有人更無聊,找遍了全台公路,台1公路的1K,11K,111K。台2公路的2K,22K….等等,有夠無聊了吧?
梨山
梨山這個在九二一震災前紅遍全台的觀光景點,至今仍是那麼蕭條,或許過些時候會好一些吧。進到市區問了一家旅社,房間設備有點舊,換了一家上霖兄曾住過的地方,還不到四點就可住進旅社,有點意外。這幾天一天比一天早休息,可喜可賀。
D05:梨山
D05 2012/3/23旅社住宿不含早餐,只好到街上用餐。住宿含早餐似乎是現在民宿和旅社的常態,但是這裡卻與眾不同。梨山圓環是欣賞小劍山,佳陽山,大劍山,雪山等雪山南陵的好地點,雖然已拍過好多次,但是時間不同,相片效果也會不同。今天就可完成全部行程,坡度也是全程最輕鬆的一段。過梨山加油站右轉就進入台7甲公路,從這裡是一直下坡到清泉橋。最後七十多公里的路程,比較陡的路段是從清泉橋上坡到環山。由於上回從北橫騎到梨山,對這段上坡已有心理準備,今天騎來反而覺得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辛苦。
環山
昨天到梨山時還思考是否繼續前進,
因對環山附近的住宿資訊不足而作罷,今天路過時仔細看發現,環山也有幾個民宿可供住宿。自進入梨山一帶以來,山坡上的桃花,李花,蘋果的花都已盛開,這三種花我沒有特別觀察,要正確分辨並沒有十分把握。
武陵農場叉路口
過了環山,下一個上坡終點目標是快到武陵農場入口前的民宿,山谷裡的家,過了這裡路又更平緩了。我們已知道在38.4K附近因道路施工,交通管制整點放行。根據上回的經驗,我想我大概知道施工的位置應是在過思源埡口後的一個可俯瞰南山村的轉彎處。為了不要受交通管制影響行程,也希望能搭上 下午九點以前的高鐵回高雄,沿途除了在視野比較遼闊可遠眺雪山山脈的點停留之外,也都儘量趕路。其實騎自行車是最難安排在交管放行時間抵達的,所以也只能儘量去達成。
思源埡口
思源埡口是一個重要且值得認識的地方,它是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藕斷絲連的地方,這兩大山脈就在這裡約只海拔2000公尺的高度串連起來。思源埡口的北端是蘭陽溪的流域,南端則是大甲溪的上流。過思源埡口,一路下滑一下子南山村就到了。雖然還沒到中午,再往前行則少有村莊,況且這裡是台7甲的重要中途休息站,休息一下是應該的。出南山村到四季平台前還有一個下坡,再上坡,這是最後一個比較大的坡。
百韜橋
百韜橋這個名字,三十多年前就記得了,當年從翠峰湖經太平山一路走到這裡,今天三橫一豎的行程到這裡是一個完美的結束,剩下到羅東的路程是安可曲。那麼重要目標完成 時刻,照例要把腳踏車用雙手高高舉起,上霖兄還補充說行李也要掛在車上,夠神勇了吧!
北橫公路是我唯一真正全程騎完的橫貫公路,南橫的甲仙到台南市這段改天再去補騎,至於中橫的梨山到東勢段,就可能先補騎東勢到谷關這一段吧。先前的計劃是繼續騎到宜蘭市,後來改變計劃改騎牛鬥橋到羅東的台七丙。氣象報告宜蘭地區下雨的機率是70%,早上是晴朗的天氣,中午時明顯的雲層漸多漸厚。
羅東車站
還好,感謝老天保佑,到羅東途中只滴到幾滴的雨,順利完成鐵馬王道中豎。